根据2017年金培学堂工作安排,中国金融培训中心于9月18日举办了金培学堂第3期讲座。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博士做《金融视角下的中国经济运行逻辑》专题讲座。中国金融培训中心马玉兰副主任出席了此次活动。本期专题讲座与中国银联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开展联学,培训中心和中国银联50余名员工参加学习。
徐高博士围绕中国经济高杠杆的由来、中国金融乱象背后的逻辑、中国经济起伏背后的思潮碰撞三个问题,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运行的逻辑,深入揭示了表面经济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。首先,他指出,中国经济的高杠杆并不是一个问题,而是我国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合理现象。一直以来,中国高储蓄是全球储蓄过剩的重要原因,并且是全球失衡的重要推动因素。中国消费不足的症结在于居民财产性收入低下,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之间的财富联系被割裂。从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,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太低,非居民储蓄者(主要是国有部门)只做储蓄(和投资),不做消费,调节消费和储蓄的市场化机制缺失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经济增长靠投资驱动,又通过债权型融资所主导,引起非金融部门债务总量占GDP比重上升较快。但是这种高杠杆现象有其合理性,当储蓄过剩无法化解时,放任经济增长下滑不会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,而只会导致长期萧条,所以投资投向低汇报项目是有必要的,保障了国内储蓄向投资转化。他认为,中国债务水平绝对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,并且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率都保持稳定,中国债务的增加合理并且可持续。
随后,徐高博士指出,中国金融乱象的由来,在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有财务软约束、利率不敏感的融资主体(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),在2013年“钱荒”后的高利率环境中,他们敢于在债权市场中出高利率争抢资金,反而挤出了市场化融资主体,加重了金融市场扭曲。而政府近年来压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产开发商融资的行为,阻塞了货币政策从金融向实体的传导路径,导致资金在金融市场内形成流动性“堰塞湖”,引起资金“脱实入虚”和金融泡沫。他表示,在实体经济扭曲不消除的情况下,试图用金融来倒逼实体转型的政策无法见效,反而会加大金融扭曲。
最后,徐高博士梳理了中国经济起伏背后的思潮碰撞。他将理解中国经济的思维划分为五层思维,包括维GDP论、空想主义市场化、现实主义(对第一层思维的否定之否定)、现实主义市场化(对第二层思维的否定之否定)、总设计师思维(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精髓)等。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在于基层试错的空间正在收窄,为让中国经济重回正轨,应重新强调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,再次明确经济工作的目标,给试错留出更大空间,鼓励各方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坚持实事求是地设计和评价经济政策。
讲座后,徐高博士还就人民币汇率、经济新周期等问题,和学员进行了互动交流。通过此次讲座,中心员工清晰认识到我国经济运行的逻辑,并从金融角度加深了对当前各种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,提升了经济分析能力,为服务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、长期稳步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帮助。